攻坚有力量<br /><br /> 脱贫有希望<br /><br />雨碌乡全力开展“聚力脱贫攻坚 人大代表在行动”活动
当前位置:首页 > 乡镇人大 > 正文

攻坚有力量

脱贫有希望

雨碌乡全力开展“聚力脱贫攻坚 人大代表在行动”活动

发布日期:2018-08-23    作者:樊 都

    为拿出精气神,打赢脱贫攻坚战,雨碌乡人大主席团在开展“聚力脱贫攻坚 人大代表在行动”活动中,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因素,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,全乡77名各级人大代表聚焦扶贫,聚力攻坚,掀起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热潮,取得了初步成效。

    强学习,广宣传,从精准扶贫的制高点上合力攻坚。人大代表聚力脱贫攻坚,首先要从学习和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开始。活动开展以来,组织全乡各级人大代表分批参与脱贫攻坚相关培训共160余人次,把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结合起来,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,学习中央“两不愁三保障”、“户六有”、“村十条”等脱贫标准及相关政策,交流互促,争做扶贫政策的明白人、群众需求的代言人,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能力和水平。
    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,代表们结合各自所在村组和从事行业,结合曲靖市委宣传部、驰宏公司、云南城投集团等挂包帮雨碌乡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开展,针对贫困对象动态调整,深入群众,广泛宣传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。动态调整后,全乡在原有贫困户4365户16856人的基础上,剔除1006户4167人,新增127户474人,锁定了今年1352户5400人的预脱贫目标。通过各级代表的广泛宣传与参与,在进一步精准锁定今年预脱贫目标的同时,贫困户主动对接帮扶政策,能外出务工的争取外出务工,房屋需维修加固或拆除重建的都忙着开工建设,要参与十万人进城安置的正进行易地搬迁和拆旧准备.....群众更加积极主动,参与率明显提升,群众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激发,政府主导力量、社会参与力量进一步整合,脱贫攻坚的整体合力明显增强。
    勤走访,深调研,从群众需求的立足点上着力攻坚。要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,各级代表就要到贫困群众中走一走,听一听。通过开展“六访”活动、选民接待日活动以及深入群众的大下访、大调研,查民情、听民声、知民意。目前,代表们“六访”活动中的初访已经结束,13个代表小组依托“代表活动之家”开展了2次选民接待日活动,普遍进行了走访调查。
    代表们在走访调查中发现,雨碌乡传统产业分散低效,对脱贫的支撑力弱,呈现出贫困农户组织化低、土地规模化低、劳动技能化低、农产品市场化低的“四低”特征。组织化低:大多农户都没有参加协会、公司等各类组织或经营实体,近年虽然部分人参加了,但参加的人数少、时间短,获益也较为有限,打工也是零星散漫的,没有长期的收益和保障。雨碌乡44600多人口,主要劳动力基本在外,务工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最大实际,打工经济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撑,经测算,一般农户只要有2人长期务工,基本上可实现脱贫出列,但大多贫困农户还实现不了2人长期务工。土地规模化低:雨碌乡山高坡陡谷深,集低热河谷、山间槽子、冷凉山区于一体,耕地总面积35000亩,人均仅0.59亩,且全部为山地,地质性缺水严重。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,在家的多数贫困农户处于高强度、低效能的劳作状态,只会一些简单的习惯性劳作。家有良田,不如手艺在身。没技能、没本事,拿什么致富?农产品市场化低:一年到头,粮食作物只有包谷、洋芋,这些除了用来填饱肚子外,剩下的就只能喂养少量的牛羊、生猪和小家为老弱幼残,由此产生了土地撂荒、空巢老人、留守儿童等系列问题,而贫困户在此方面尤为严重。劳动技能化低:除极少数因懒而穷的农户外,多数贫困农户处于高强度、低效能的劳作状态,只会一些简单的习惯性劳作。家有良田,不如手艺在身。没技能、没本事,拿什么致富?农产品市场化低:一年到头,粮食作物只有包谷、洋芋,这些除了用来填饱肚子外,剩下的就只能喂养少量的牛羊、生猪和小家禽,勉强维持温饱,形成不了规模的产业结构,没有多余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换成经济收入,就更谈不上发展竞争力了。
    综上“四低”问题,贫困户都有涉及。而这些问题又与群众根本需求的产业发展紧密相关,对于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来说,农民组织化是保障、土地规模化是基础、劳动技能化是关键、农产品市场化是目标,我们应该在此四方面着力提升、着力攻坚,通过提升“四低”,培育、发展、壮大特色产业,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。
    实督促,善引导,从政策落地的结合点上发力攻坚。掌握了政策,摸清了贫困根源,就需要引导政策和实际结合,落地生根,开花结果。代表们立足贫困户普遍存在的“四低”现象,围绕农民组织化、土地规模化、劳动技能化、农产品市场化四条贫困落后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基本规律线,督促引导,发力攻坚。
    以工带农,引领农民组织化:为提高农民组织化,工人代表和非公经济人士代表在乡党委领导的支持下,积极牵头,协调争取,成立了生态产业发展党支部,以党建带工建,在“支部+公司(协会)+会员(贫困农户)+基地的基础上,以工会组织为引领,瞄准农民工主体,统筹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,大力发展贫困农民工加入工会,积极引导返乡创业,搭建在家务工平台,发展地方特色产业,助力脱贫攻坚。雨碌乡现已发展工会小组14个,农民工会员3192名,其中贫困农民工580名,并试点创建“效益型”工会,把农民工培养成产业工人促进产业发展,把产业工人培养成致富带头人促进脱贫攻坚的“双培双带”格局初步形成,以劳务产业为核心的农民工组织化问题正得到解决。
     以租促转,引导土地规模化:为推进土地规模化,村组代表和农民代表采取长期租用和短期租用相结合的办法,以租促转,贫困农民做地主,管理权流转给大户和各类经营主体,较好地消除了贫困群众顾虑,现已发展50亩以上的土地规模经营户17家,规模达1500亩左右,解决了烤烟、中草药种植和养殖等较大规模的用地问题,同时计划年底在马桑坝村、座江村规模发展青菜种植1360余亩,以短期流转的方式租种冬闲季,3个月收菜后,归还农户种烤烟、玉米,避免重茬,提高土地效益,群众乐意接受。
    以技创业,提升劳动技能化:为促进劳动技能化,专业技术代表们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,强化技能培训,引导贫困劳力,依托技术业务部门和技术院校,协调整合各方力量,持续不断开展种植、养殖、钢筋工、竹编等技术培训。今年来,已组织各类培训共1800余人次,涉及实用技能20余类,不少人成为了专业生产的行家里手,正在实现每户不少于1人掌握1门劳动致富技能的目标,使大家有技可用,以技创业,引导贫困农民由靠土地吃饭向创业发展转变,由农民向产业技术工人转变。
    以销定产,促进产品市场化:为使产品变商品,市人大代表杜琼花以自家的“成富”腌菜厂为龙头,引导贫困农户种植粉干青菜,通过以市场为导向,抓产品质量,求消费者认可,在原“章龙”牌腌菜商标基础上,新增了“成富”牌商标,除腌制青菜外,尝试豇豆、辣椒、生姜、萝卜腌制并取得成功,腌菜产品色鲜味爽,供不应求,得到市场广泛认可,不仅是普通群众酒席上喜爱的好产品,而且经“QS”认证,通过脱贫攻坚第一书记网络平台,实现腌菜产品网上销售,走进超市,畅销各地,把作坊变工厂,把普通的农产品变成了市场欢迎的好商品。加之腌菜可在地缸内贮藏6至8个月,能够较好地调节生产和销售,价格和客户也比较稳定,种出来不会滞销,老百姓愿意种。在市场引导下,雨碌乡的青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,腌菜产量正在增加,预计今年腌菜产量将超过8000吨,对脱贫攻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将进一步增强,对贫困山区发展农特产业的示范性和影响面将进一步扩大。
    代表们相信,雨碌乡通过与市场对接,不断引进外面的市场意识、技术、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,深入整合本地的土地、劳动力、气候等优势资源,争取政策支持,全面激活各类生产要素,就一定能够发展起在本地扎得了根、在市场立得住脚、能够支撑脱贫攻坚的特色产业,最终把脱贫致富的梦想变为现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