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大代表进果园 盐水石榴红满坡
当前位置:首页 > 代表工作 > 正文

人大代表进果园 盐水石榴红满坡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   来源:云南日报    作者:云新闻记者:张雯 通讯员:尹永权



      走进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牛泥塘村,户户白墙灰瓦掩映于浓绿之间,漫山遍野的石榴花灼灼怒放。房前屋后,虬枝盘曲的石榴树不仅装点家园,更是村民紧握手中的“绿色存折”。这一份份“存折”,铭刻着人大代表的辛勤印痕。

 

种好一棵石榴树

娜姑镇,这片彝语意为“黑色沃土”的土地,却曾深陷贫困泥淖。集坝区、山区、干热河谷区于一体的264.9平方公里土地上,最高落差达2200米,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42.57%。面对自然灾害频发、基础薄弱、资源匮乏的重重枷锁,娜姑群众将目光投向扎根故土数百年的石榴树。

改变始于一次人大代表集中视察活动。多年前,会泽县人大常委会在一次组织人大代表视察中,敏锐察觉盐水石榴种植零散、品种老化、销路阻塞的困境。一份份沉甸甸的建议催生了娜姑镇以盐水村为核心的石榴产业规划。

通过接续奋斗,当年零星老树已蔚然成林,5.5万亩盐水石榴,年产量超过8.5万吨,预计产值10亿元,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。

代表服务进果园

娜姑镇以党群服务中心为“主干”,创新生发出人大代表石榴产业服务站,乡贤理事会、石榴产销协会、妇女议事会等“分枝”,融合“议事厅”“院坝会”“火塘会”等形式,形成“1+3+N”的群众意见收集机制,意见直达镇政府决策体系。

 

“党组织+人大代表+农户+村集体”的共生网络里,31名人大代表化身“五帮”先锋,与1260户农户结成帮扶对子。21家企业以品牌与市场为纽带,串联66家合作社。合作社则通过订单收购、农资直供绑定2692户脱贫户,绘就一幅“代表帮群众、大户带小户、共奔致富路”的生动图景。

家住娜姑镇发基卡村的杨勇,2022年底当选为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。他始终践行“自己富了不算富,带领大家同致富”目标,无偿为种植户提供修枝打杈、用药用肥、病害防治等技术指导,并通过基地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协议,彻底打消种植户的顾虑,顺利增收。

在杨勇的带动和示范下,书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石榴基地已经扩大至1200亩,基地长期用工30余人,平均每人每月支付工资2800元,让当地剩余劳动力实现赚钱、顾家两不误,基地还带动当地100余户脱贫户户均增收5000元。

盐水石榴红满坡

在牛泥塘村委会的人大代表联络室,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装满档案盒。从规范苗木市场到延伸产业链条,再到保护古树资源,民意在这里开花结果。

娜姑镇与云南农业大学、西南林业大学等5所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把技术大轮训送到地头,确保户户都有“科技明白人”。惠农政策精准滴灌,2024年发放经营主体奖补119万元,种植户内生动力奖补最高达6000元。

 

娜姑镇人大代表石榴产业服务站创新打造“五站合一”模式,通过人大代表调查研究精准把脉产业痛点,将履职根系深扎沃土。针对基础设施滞后问题,协调整合资金3.95亿元实施29个项目,织就“路成网、水上山、管到地”的基础保障网。面对市场瓶颈,建成16个村级电商点、264家网店,携手拼多多、京东等平台,让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”盐水石榴抢滩北上广。

省、市、县人大代表们通过示范带动,推动品种结构优化,主栽“盐水”混搭4类品种,“酸甜俱齐、错峰上市”;更首创“石榴+盆景”模式,老树新枝成景观,产值倍增。5000万元冷链物流园拔地而起,智能分拣效率跃升60%,冷库储能1050吨,深加工线年消纳次果万吨,产业链条强力延展。

幸福生活节节高

今日娜姑,石榴产业已成长为抵御返贫的坚实屏障。在人大代表聚力推动下,发展思路洞开——盘活干热河谷荒地,丑柑、黄果满山;坝区粮、菜、烟轮作生金;山梁上新能源项目星罗棋布,产业帮扶实现全覆盖。

 

累累硕果化为百姓账本上的暖意: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3900元攀升至2024年15206元;镇内就业人数十年增逾三倍,年务工收入达2.8万元;村集体经济总额由5.1万元飙升至660万元,增长129倍,服务民生的腰杆前所未有地硬朗。

“我们将继续聚焦产业发展、品质提升、品牌培育、群众富裕,充分发挥人大优势和作用,统筹做好监督、服务等工作,为推动全镇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人大贡献。”娜姑镇人大主席邹明宽如是说。

点点石榴红,映照好日子。从一棵树的坚守到一片林的繁盛,娜姑镇以“守好一棵树”的执着,写下“造福一方亲”的温暖答卷。当人大代表的履职足迹与石榴树下的欢声笑语交织,在会泽大地徐徐铺开的,是产业兴、乡村美、百姓富的乌蒙锦绣。